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朗读者

已有 371 次阅读2009-3-2 03:46

     昨晚,无聊选择了看一部,出了很久的电影《朗读者》,尽管国内也有很多翻译为《生死朗读》,但我更喜欢前者。看完后,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复杂、深奥。于是搜索了很多的影评。看人家的影评更多的去感受电影,我觉得很不错的一部伦理电影,一直无法理解如此年龄差距,又如此让人感人震撼的爱情。。。不理解为什么汉娜无法面对自己是文盲这样的事情。。也不明白为什么最后她会选择自杀。。。太多的不理解。。。
       《生死朗读》:爱、人性、尊严
  《生死朗读》带给我们的震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原著小说已经作为畅销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如今改编成电影后想必将再度引发一场新热潮。说实话,这部电影的主题相当深奥和复杂,我第一遍看完真的一下没有回过味来,慢慢的我才逐步理解了影片的内涵,一部电影蕴含了爱。人性。和尊严的道理。
[爱]
  汉娜和米夏的爱情是一种近乎畸形的爱,两人年龄差距足以达到一个做母亲,一个做儿子,可是他们相爱了,一起洗澡,一起朗读,一起做爱,这样的爱情已经足以震撼我们,汉娜对米夏的爱不光是追求肉体上的欢愉,她爱上了作为学生的米夏,她喜欢听他朗读,她为他不上学而发怒,这种爱又超出了一般的爱情,有种对文化对阅读的迷恋在里面,而米夏对汉娜的爱,从青涩到慢慢的理解,更透出一种渐渐成熟的感情,他发现了汉娜的秘密,保守着汉娜的秘密,甚至把汉娜的负罪感也揽入自身,当岁月老去时,
  两个人的爱已经完全从影片开始时的肉体之欢进入到一个深奥的层次。
[人性]
  汉娜,曾经的党卫军女看守,她在第三帝国集中营的屠杀中到底该负怎样的责任,她可以当庭质问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看上去并没有多少负罪感,可是她又忘不了那个幸存的小女孩,直到生命的最后还不忘给她带去罐头和钱,两者看上去非常矛盾,
  固然我们可以认为汉娜是因为学会阅读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而开始忏悔,但是我的解释是汉娜身上原始的朴素的人性才是一切的根源。德国战后对第三帝国历史反思,到底
  该怎样为第三帝国的罪行负责,你可以说汉娜残暴,可以说汉娜无辜,一切都取决你的
  判断,汉娜完全只是为了找一份工进入党卫军,她是服从纪律,这种人性的复杂面恐怕不是对与错可以评说的。
[尊严]
  尊严其实才是影片的核心,汉娜为了保守自己是文盲的秘密,不惜在法庭上承认自己的罪行,而错过减刑的机会,汉娜认为自己的尊严大于自由,她可以忍受失去自由,但是不能忍受失去尊严,她在自己独囚的世界里坚守着,直到20年后她在狱中学会了阅读和写作,悟出了人生更多的真谛,这时她放弃了原有对文盲的自我鄙视,开始重新发现,
  并寻找到了尊严的新的价值,最后以死来做自我解脱。
  只看了一遍电影,感觉也只能粗粗的总结以上三点核心价值,相信如果把本哈德。施林德的原著小说拿来细读一面,一定才能真正理解电影的内容。
  从电影的艺术角度看,温特莱特大胆成熟的表演也是亮点,和少年的性爱,不惜赤身上场,充分体现了其职业精神和对艺术的追求,联想到我们国内的一些女演员连裸个背也要用替身,其差距之大可想而知,虽然中西方文化和电检制度的差异是原因,但是西方电影界在反映人性问题上从来就没有遮掩之说,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的电影限制太多,条框太多。我想我们的体制恐怕永远拍不出《生死朗读》这种涉及人伦的电影,即便有,也会很快遭禁!
  影片在叙事上很有条理,虽然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但是每个阶段都脉络清晰,丝毫不乱,每个阶段对人物的把握都很到位。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