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新疆之谜 游山玩水,其乐无崖。

已有 197 次阅读2009-2-15 12:14 ~La vie ~!

新疆之谜

新疆地区有许多不解之谜,这使新疆愈发显得神奇、诱人。这里仅采撷点滴供您探索,或许会引起您的兴趣,说不定您还能揭开其中的某个谜呢。

地震之谜: 新疆阿尔金山大断层是引起中外专家和学者极大兴趣的地方。它的断裂带长达近千公里,宽数百公里,属走滑型活断层带。这样的断层区域理应频发较多的大地震,然而载于历史的地震记录却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使这条因大地震而造成的断裂带,在以后的变迁中,却很少有地震在这里发生,相反地震却活跃于它以北的其他广阔地区以至阿尔泰山区新疆阿尔金山大断层呢?这是一个人们正在探索的谜。另外还有个现象:1906年玛纳斯县境内发生了8级地震,比起同级其他地区的地震带,其震中烈度、受震面积、破坏程度都小或低得多,并且竟没有发现地震断层。这在新疆地震史上也是一个有待揭示的谜。

野马之谜: 新疆野马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野生马,曾经广泛分布在亚洲原野,据1985年的统计,现存于世界其他各国百余个动物园和养马场的6000多匹野马,都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从我国准噶尔盆地和蒙古西南边境捕捉去的少数野马的后裔。但是在这些野马的原产地,自1969年动物学家在蒙古最后一次见过它后,就再也没有发现它们的身影。我国近年曾进行多次调查(包括航空观察),虽发现了一些线索,但一直没有获得其存在的确定证据。于是,在野马故乡的原野上,是否还有野马生存,便成为动物学界的一大谜。我国学者对获得的情况经过综合分析后认为,如果还有野生马,其种群数量已十分稀少,并且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它们的分布区已缩小到大致位于新疆北塔山以东的中蒙边境地带,约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目前,为防止分布在其他各国的野马后裔严重退化,我国除正在执行国际性“野马还乡”计划外,寻找野生马的考察活动仍在深入进行,已获得野马头骨和皮张的标本。但新疆是否还有野马仍有待于人们去揭晓。

新疆虎之谜: 新疆虎是我国虎种的五个亚种之一。根据记载最初是从博斯腾湖附近获得它的标本,于1916年正式定名的。有记述说,新疆虎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与玛纳斯河流域。但使人疑惑的是,迄今谁也没有真正见过或捕捉到它,也很少有它活动的消息。传闻50年代曾有牧民在塔里木河下游的阿尔干附近见到过虎,但因是传闻,其真伪无从证实。新疆到底有没有虎?新疆虎到哪里去了?对这些问题人们众说纷坛,一直找不到确切的答案。

“大红鱼”之谜: 新疆阿尔泰山密林深处的喀纳斯湖,环境幽静,景色秀丽,是一个物种资源丰富而独特的天然基因库。1985年7月新疆大学生物系的师生,在喀纳斯湖考察时,发现“大红鱼”并引起国内外轰动。“大红鱼”怎么会出现在海拔1370米的高山湖里?它们是怎样生活与繁殖的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大红鱼”学名叫哲罗蛙,是在淡水生活的凶猛的冷水性名贵鱼种。它以鱼类为食,成年时体重可达70公斤,体型很大,因其身体在一定条件下呈现红色而得名。在我国仅见于额尔齐斯河水系和黑龙江水域。据喀纳斯湖的考察者记述:“我们估计,喀纳斯湖的‘大红鱼'一般长3一5米,最大的可达10多米。这种‘大红鱼',在整个喀纳斯湖可能有数百条”。据当地传说:30年代,有人钓上一条大鱼,17匹马也没有将它的肉驮完,鱼的鳃盖可以盖上一口大锅。这些记述和传说,更给喀纳斯湖“大红鱼”罩上了一层神秘、传奇的色彩。喀纳斯湖红鱼的真实情况究竟怎样,还有待进一步探明。

“雪人”之谜: 世界上有“雪人”吗?目前对“雪人”的了解还处于传说阶段,谁也没有得到并提供出“雪人”存在的确凿证据。新疆也有关于“雪人”的传说:据说50年代在乌拉泊水库工地,有人见过“雪人”;60年代在昆仑山,解放军战士曾见过几个“雪人”在一起走动,并向它们开了枪,但它们似乎是刀枪不入;1984年的《乌鲁木齐晚报》报道:有人在东昆仑山上见过“雪人”的足迹。新疆是否真有“雪人”?真实情况目前还不为人知,但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又悬而未决的问题。

“游移湖”之谜: 在新疆被人们视为死亡地带的罗布荒漠腹地,有一片神秘的湖泊,它就是世界闻名的罗布泊。罗布泊在中国古代曾被称为“幼泽”、“盐泽”“蒲昌海”和“牢兰海”。元朝以后称为“罗布淖尔”。但这样一片众河汇聚的海洋水泊,它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国际地理学界却持续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之久。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是一片捉摸不定的湖泊,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游移湖”。罗布泊究竟是不是一座“移动不定”的湖泊?它为什么会游移不定,学术界至今仍意见纷纭。

沙漠古城古址之谜: 我国西汉时期,新疆罗布泊地区有一个楼兰国,它的城国--楼兰城,曾是古丝道上商业经济兴旺的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但是这样一座在公元前后活跃了几个世纪的城市,到公元4世纪后竟然完全消失于历史记载,沦于荒漠中。在沙漠深处,还有一片方圆20公里的古城遗址,紧邻干涸的尼雅河床。据说考古工作者发现它时,覆沙已经退去,露出了真迹:街衢整齐,屋宇完好,树木环绕的涝坝痕迹清晰可见。屋内陈设物,有各种农用工具,甚至储粮的瓮、罐内还盛着籽实,曾见过它的欧洲探险家们惊呼:好像一场突然降临的灾难,使人们还来不及搬运和逃生,便被湮没了。然而考古工作者在现场并未发现有人的遗骨。像这类沦入沙漠深处的古城古址,还有不少。造成它们大批被遗弃荒废的原因,一直令人费解。科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先后提出了沙漠南侵说、异族入侵说、丝路改道说、土地盐碱化说、河流改道说和气候变干说等见解,但究竟是何原因,还有待探讨。

龙城之谜: 公元4世纪北魏人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一书中,记载罗布泊畔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古城,称作“龙城”。从记载看,龙城是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小国,后来因为罗布泊洪水泛滥,淹没了它,导致龙城被毁,国家破亡。但这样一座大城,它的遗址今在何处?城破国亡后,居民又迁往何地?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山国之谜: 山国是西汉时的三十六国之一,地处从楼兰至姑师(今吐鲁番)的孔道,在今吐鲁番南库鲁克山中。这样一个古国似乎已被人遗忘了,不知它的兴起,又不知它何时消亡。罗布泊以北有古道通向那里,据传闻,那里有古城的废墟、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但不知它究竟在哪儿? 高昌王陵墓之谜 在著名的吐鲁番火焰山下,有两片古墓地,哈拉和卓和阿斯塔那古墓区,古墓总数近千座,大部分是古代高昌国时期的墓葬。古高昌国建立于公元5世纪中叶,其都城即是火焰山下的高昌故城。在高昌国先后称王的有阚氏、张氏、马氏、麴氏,其中麴氏称王时间最长,传十代,历时140余年,直到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地区设西州时,高昌国才亡。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两片墓区中,当年高昌国宫廷中的王亲国戚大墓均有发现,但迄至今日却未发现一座高昌王的陵墓。寻找高昌王陵墓仍然是新疆考古工作中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唐轮台城之谜: 新疆赫赫有名的唐代轮台城,已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诗传遍天下。但唐轮台城在哪里,却一直没有找到。史地界经过几年的讨论,都认为唐轮台不同于汉轮台,其地不在南疆,而在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一带,其遗址可能是乌鲁木齐的乌拉泊古城、米泉县古牧地或昌吉市的昌吉古城等,但这些猜测都缺少古城遗址的考古依据,唐代轮台城的遗址究竟何在?

“楼兰美女”之谜: 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建立在河道中距今地面约七、八米的一处高台地上。墓中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干尸,体肤指甲均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她上身裹一块粗毛织的毯子,胸前的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毛皮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根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经用她身上裹的丰皮残片作碳14测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是谁?为什么会埋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她生前属于哪个民族部落?

彩色陶罐之谜: 在新疆乌鲁木齐南郊乌拉泊水库旁一座古墓中,曾出土了一件彩色单耳小陶罐。罐高14.8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5.5厘米。这是一件敞口短颈、鼓腹圆底的陶罐,在颈腹间还有一宽带状的单耳。陶罐为手制,外涂一层土红色的陶衣,陶衣上通体涂绘暗红色的花纹。陶罐颈部是上下两排三角形花纹,腹部为上下两个三角形花纹演变而成的勾连的涡卷纹,耳柄上绘有斜纹方格网状纹,口沿内壁还绘一圈带纹。整个陶罐制作精巧,色泽艳丽,纹饰醒目,是一件美丽的原始艺术品。令人惊异的是在哈密哈拉墩地区和乌鲁木齐南山阿拉沟地区的古墓中,均发现同样的陶罐。这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创造?陶器上彩绘三角纹、涡卷纹的花纹表现了什么?这些问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石人之谜: 在新疆广阔的草原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屹立着的一尊尊石雕人像。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岩石凿雕而成的。从外形看,它们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身躯都雕得生动逼真。如今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境内阿尔卡特草原上发现的阿尔卡特石人,就是用一整块白沙岩石雕凿成的。它头部雕凿出一个宽圆的脸庞,一双突起的细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上唇有两撇八字胡须。身上雕凿出翻领大袷袢,腰部束一根宽腰带,右手拿一只杯盏举至胸前,左手扶一把垂挂在腰部的长剑。双脚刻凿出一双皮靴。古代灵巧的石匠还在它的腰带上刻出一个垂挂的小口袋和一把小匕首,石人脸部表情凝重深沉,俨然是草原上威武的将士。这些石人是谁雕凿的?属于哪个民族部落的文化遗产?学术界至今还无一致的意见,仍是一个尚待揭开的谜。

麴斌造寺碑之谜: 麴斌是麴氏高昌王族人,官封宁朔将军。麴斌造寺碑的重要性,如王国维先生所说:是研究高昌历史的第一史料。黄文弼先生依据它,曾作《高昌麴氏纪年》和《高昌官制表》。但流传于世的只是此碑的拓本。其真碑原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吐鲁番三堡(即阿斯塔那)出土,后运至迪化(今乌鲁木齐),初置荷花池,后移至将军署,并为它建立碑亭。但以后就下落不明了。此碑究竟在何处?引起了人们颇多的猜测。

巨幅岩画之谜: 1987一1988年在新疆呼图壁县西南天山中的康家石门子发现了一巨幅岩画。这里是深山荒野,人迹罕至的地区,山势陡兀,岩壁平直,就在这巨大的砂砾岩壁的平面上,雕凿出了一巨幅壁画,画面东西长约14米,上下高约9米,其面积达120多平方米,这里海拔高:500多米,岩画距今地面高达10米。巨幅岩画由二、三百人物组成,人物有男有女,或站或卧,或衣或裸,有的作康家石门子岩画舞蹈动作,如一组9人裸体女性舞蹈像,作风粗旷,形象逼真,其中有不少男像明显地显示出其生殖器官,表示男女交媾的动作。这样一幅表现原始生殖崇拜的岩画,其画面篇幅之大,主题之集中,不仅在国内为首见,就是在世界原始文化艺术中也属罕见。古老的原始崇拜深刻地反映当时原始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是无法了解这巨幅岩画究竟是哪支古老原始部落人民所作?当年它又是怎样能凿刻到这么高的岩壁上去?这也是新疆原始文化研究中一个未解之谜。

深腹青铜腹之谜: 1983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兰州湾子古石沟建筑遗址发掘中,发现了一件十分精致的青铜腹,腹高50,5厘米,腹口径为33厘米,其形状为直口折沿。腹深,双耳直立口沿上,腹下部为喇叭形高足。使人感到惊奇的是与此类青铜腹相雷同的文物,近年来在新疆天山南北一些地区都有发现,甚至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中亚草原地区也有发现,此类青铜腹主要发现在草原地区,那么这究竟是哪一支古代草原游牧民族的遗物呢?至今尚是学术界待解之谜。

桂叶形石镞(石矛)之谜: 在新疆境内曾在一些遗址点发现了大量细石器,这是一类用坚硬的石质作原料,采用压制的方法打制而成的细小石器,器形有细石叶石器、刮削器、石核、石镞或石矛,其细石叶石器,一般长仅2-5厘米,宽1厘米左右,这类细石器遗址是属于新疆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但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在罗布泊地区发现的一类桂叶形细石镞(矛),外形打压制成桂树叶子状,石镞(矛)表面压琢成通体鱼鳞状,十分正规精致,此类桂叶形石镞(矛)的典型器物竟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克鲁马奴人所使用的桂叶形石镞(矛)完全相同,为什么会有如此巧合,是东西文化传播的影响吗?那么又是谁传播的?这是新疆古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谜”。

新疆尼勒克考古三大谜团: 1.新疆文物考古所今天向外界披露,去年4月到9月间,他们在新疆尼勒克县加勒格斯哈音特墓地发掘工作中,有三大谜团浮出。这次发掘为新疆北方草原地区由史前时代到汉晋时期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最特别的是在一座汉晋时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那就是几个圆柱形的颅骨。这几例呈圆柱形状的颅骨,应该是在死者生前很小的时候,就在他们的头部两侧用硬物固定或者用布进行缠绕,使他们的头部朝长发展,最终形成了圆柱状据了解,“人工变形头颅”是世界原始民族的一种习俗,主要流行于距今2000多年的中亚地区。具有圆柱形头的人出生在特殊家庭,他们拥有着某种特殊的身份。

2.考古人员在这里还发现了部分没有或者缺少指骨(趾骨)或头顶骨的墓葬个体,这些个体是在他们生前还是死后被切除了指(趾)骨,切掉的头顶骨片、指(趾)骨是被生者拿去,用来作为怀念死者,还是希望从中得到某种力量或者庇护?还无人能解释。让考古人员惊讶的是一座橄榄状的墓葬。从出土的文物看,这片墓葬群是距今2700年左右一直到距今2000年前后的700年间,这里一直被作为某个部落的固定墓葬地点。这些墓葬点地表有六七米到十多米的土堆或外圈,石环是这里墓葬的标志。绝大多数墓葬的地表石环呈圆形,也有个别呈方形,但一座地表石环围成了橄榄状的墓地,这是考古人员第一次发现这种外形的墓葬,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无人知晓。

3.此次考古中发现了一件6厘米长的一个长形骨器,侧面有7个上下等距、规整的椭圆形孔眼,与孔眼相对,正面等距穿7根一头粗一头细的骨棒,骨棒削磨匀称光滑。这件骨器深深吸引了考古人员的眼光。如果可以确定这件骨器是乐器的构件,在新疆北疆考古中,这将是首次发现。这些从未见过的文物,是受来自外部文化的影响还是出自这个部落本身的文化,再次留给新疆考古人员一个谜团,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发现。

新疆天池十米鱼怪谜团待解:新疆天山天池水底藏有“鱼精”的说法再一次得到证实。10月27日上午11∶30左右,一位山东游客在天池湖畔拍摄湖光山色时,无意间拍下了“鱼精”的行踪。 据这位游客介绍,当时他正在拍摄湖面的涟漪,突然,两条十多米长,银白色的大鱼出现在镜头里,大鱼的身后尾随着一群小鱼。

天山天池风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导游米娜负责这批山东旅游团的接待工作,与游客一起目睹了“鱼精”的她证实说,两条大鱼在湖中先后出现过三次,时间达1分钟左右。在阳光的照射下,鱼脊闪闪发光。

这条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来了许多人。天池管委会办公室的魏成说,去年8月的一天早晨,他也曾看到过两条快艇般长短的大鱼结伴在湖面游过,时间长达三四分钟。露出水面的鱼鳍有七八十厘米长,姿态真是美丽极了。大鱼游过后,湖面上留下了两道像快艇划过的水纹。

据了解,早在5年前,就先后有多人声称在天池湖面见到过“鱼精”。由于“鱼精”出没没有规律,加之停留在水面的时间短暂,一直没有人用照相机或摄像机为其“留影”,致使“鱼精”的“芳容”始终无法让外界的人所认同,天池也因此多了个让人猜不透的谜团。

据测定,天池水温平均温度在2.54℃,一条10厘米长的雪鱼要长两年,平常能见到的最长的雪鱼最多只有30厘米。十多米长的鱼是如何在天池存活的,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破解谜团。

新疆罗布泊又起谜云:1. 余纯顺殉难罗布泊引起申城市极大关注,人们在为其精神感动的同时,也提出不少疑部。2003年6月21日《新民晚报》刊载记者俞亮鑫文章说,首先,如果说余纯顺是死于像心脏病这样的突发性疾病的话,为何现场没有留下他疾病突然发作时的痛苦和挣扎的迹象?相反,据来自现场的目击者说,他身边的衣物整齐地叠放在一边,身边还有一根人参和半包未吃完的牛肉干。而且,死去时头朝东、赤条条的样子,完全与他以前自己所预言的一模一样。不像意外,像是井井有条。虽然他胃中无物,但剩下的牛肉又说明他并非因饥饿而死亡。如果说,这时他因疾病突发难以行走,他为何又有体力挖了两个比脸盆大、深60至70厘米的土坑?为何又有体力支撑起他的帐篷?
Sm ~.rO0  文章说,罗布泊,这一谜团云集之地,曾使楼兰古国神秘消失,曾使2万多平方公里的湖面彻底干枯…余纯顺、彭加木等为它付出了生命,仍然难揭它的神秘面纱。
B0ax9PU/Z8|0  6月22日《生活周刊》以《专家认为罗布泊难以逾越》为题刊载专家学者的看法。华东师大地理系范安康副教授认为,罗布泊是古代湖泊消失后形成的湖床,属风蚀性雅旦地形。气候干燥,风沙频频,处处是星罗棋布的垄岗和洼漕,穿越起来相当吃力。一个人穿越这种环境,缺乏一定的后勤保障,危险性太大。旅游空间 b1s+hjC)h`*e#g
  新疆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岳峰认为,6月中旬正是罗布泊的风季,一个月有28天刮大风,平均风速在每秒215米以上;昼夜温差特别大,中午可达70摄氏度,晚上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这个时间最不适合穿越沙漠。据说余纯顺很安全地躲过那场风沙,但他不会适应这样大的温差,很可能会引起体内潜在病因的突然爆发而死亡。6月24日《羊城晚报》刊登报道说,法医认为,余纯顺死亡时间在13日左右。当时,罗布泊地区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气候环境相当恶劣。结合遗体解剖,法医认为,余纯顺系在高温环境下运动中无水饮用,造成急性脱水引起衰竭死亡。
R*}'|4?6C7k0
 2
. 罗布沙漠惊现奇观 茫茫积雪转眼不见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v;{/[)}Y0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旅游空间-E:jF9NghO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旅游空间EY t|"d%L+V zh
  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夏训诚研究员也不能解释这种现象。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气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旅游空间CI7{[kp@Y
  据夏训诚介绍,罗布沙漠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调查测定,这里的年降水量平均为每年13毫米,蒸发量高达4000毫米,罗布沙漠中出现隆雪天气已属罕见,而且是这种长时间的降雪”。

石球之谜:自从1930年一支美国考察队在哥斯达黎加发现神秘石球以来,人们才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见到200多个散布于热带丛林中的圆石球,有的直径达一两米,十几吨重,其表面异常圆滑,好似人工打磨。几十年来,人们先后在巴西柯鲁柏、墨西哥阿美卡山、德国瓦尔夫格堡、新西兰令尔达和埃及卡尔加等地发现大量类似石球,然而,以上地区的石球 就其规模和某些特征,均无法与新疆北塔山神秘石球相提并论。

1979年,新疆水文地质专家前往中蒙边境的北塔山深处开展地下水资源普查,在离北塔山牧场东部几十公里的山谷里作业时,突然惊奇地发现,在附近的山坡和断层中星罗棋布地分散着许多滚圆滚圆的石球,这些石球小的和乒乓球一般大,大的直径有一两米,颇为壮观。这些石球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跑到高高的山坡上去的呢?当时,忙于水文地质调查的专家们没有对此深究,一晃就是20年,直至1999年7月,笔者与当时发现石球的水文地质专家一行六人,到北塔山进行实地考察,经过10多公里的步行,仍不见石球的踪影,当我们喝尽身上所带的最后一滴水,有些灰心,准备放弃时,突然发现一座怪山突兀在我们的右前方,远远望去,山上有无数的麻点,不知是何物,“看,石球!”有的队员欣喜地叫了起来,我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走近点,再近点,满山遍野的圆石球,像是刚被人们从车床上到这里来的,圆得让人目瞪口呆,要不是亲眼所见,怎能相信这是真的!更奇怪的是,远远望去几处石球散布点竟然连成了一条直线,为搞清石球形成之谜,我们先后破开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石球用以观察它的内部结构,结果出科我们的意料,绝大多数石球内部为同心圆;有的中间又有一坚硬的圆石球,形态宛如鸡蛋中的蛋黄;有的内部却有远古芦木等植物化石;有的破开就只有单一的石质,有的从外部看酷似蜗牛,更为奇特的是,我们在离此不远的另一山沟中,发现了大量蛋环状分布的带把石球,看上去它们像是从地里长出来一般,不可思议,石把的长短与石球大小成正比,我们尝试着挖出了一直径40多厘米的石球,结果其石把越挖越细,深达30厘米还不见头,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将石把敲断才得以取出石球,后来得知把石球在世界其他地区尚未发现过,可谓北塔山一绝。

有关石球形成之谜,多年来,中外学者观点从多,莫衷一是:一些地质学家研究后认为,石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在很久很久的过去,产生石球处的砂岩和粘土岩刚刚形成并开始硬化,地壳的运动和风化作用使这些岩层产生了大量的裂隙,雨水夹带着一些化学物质向下过滤浸透,还有一些碎屑也在雨水中夹带着,这些碎屑和化学物质渐渐胶结在一起,形成了一块结核体,结核体越滚越大,越凝结越多,随着岁月的流逝,结核体外面松散层渐渐被风化剥落掉,牢牢聚集在一起的由砂粒组成的石球便由此形成。另一种情况是在火山喷发时,大量高温岩浆顺山坡移动、冷却,在结晶过程中,以结核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而形成石球,世界上沉积岩和火山岩分布很广,但是能够产生石球的却不多,因此,地质学家们对石球的成因尚无定论。

有的学者认为,世界上相当一部分石球是人为的产物,它们可能是古人信奉原始宗教而雕刻的星神或祭品,也有人认为,制作石球的先民以为灵魂可以与人的肉体分离而独立地游荡,人死了被埋葬后,灵魂并没有消失,他们在所谓灵魂不灭观念的支配下,雕刻石球以作死者坟墓的标志或象征,以为人死后灵魂将寓于石球之中,不有人认为,远古先民为了显示圆型的美观,由此制作成石球艺术作品或石球货币。

有研究者根据哥斯达黎加等处印第安人古代传说,并结合该处石球的巨大体积,精确程度、外表雕刻的神秘图案和符号,以及它们特殊的摆放位置判断,石球之谜可能与地外文明有关,有科学家认为:“这些大小不一的石球放在那里是有一定目的的,例如,它们代表天上不同的星体,彼此相隔的距离表示星体间的相对位置,这很可能是宇宙来客给地球的纪念品,他想向人类传递某种信息。”有人认为石球与外星使者乘坐的一种球体在地球上着陆有关,因为人们普遍相信,球体是星际宇宙飞行工具最相宜、最适当的形式,球体对于在宇宙中飞行来说,是所有几何形状中最自然的一种,巧合的是北塔山上空曾多次出现过不明飞行物,而在国外其他发现石球的地方,也都曾有过出现不明飞行物的记载。

北塔山神秘石球究竟属于上述何种原因所致,目前尚无有关专家作出令人信服的肯定性判断,也许,它是人类尚未认识的和种力量所创造,而这一谜案还将继续留在历史长河中等待后人的破解。

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2000年8月,由海峡两岸青年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对新疆青河县进行了为12期天的考察,笔者作为负责悼念历史信息的特邀成员,有幸与青年作家梁越参加了此次活动,对沿途所见多处历史与自然遗存作了详细记录和调查,事后经过对大量古今中外文献的追索,发现并首次论证提,遍及新疆各地、外蒙古、俄罗斯及欧洲等广阔地域的塞人石堆墓形与世界“麦田圈”之谜存在极其密切的关系。2001年5月经新华社、中新社向世人披露此发现后,引起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和国内外数十家科研学术、旅游机构及报刊杂志的兴趣。

石堆墓通常被认为是距今2500年左右的塞人遗存,由巨大的石块石板垒砌而成,规模宏大,在新疆阿尔泰山脉一带及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均有发现,令人难以置信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天文学家统计的1989年所发现的麦圈图形中,几乎涵盖了包括青河石堆墓在内的所有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色的墓葬图形。

麦田圈是指在世界各地田野里由不明原因所致的各种各样有规律,体现高超智慧水平的奇异图案,例如:从单圆形到五个一组的连环;从哑铃状图案到各种线条和几何图形的组合等等,其发生地不仅限于麦田,在稻田、玉米地、菜地、草地、沙漠、戈壁、雪地等处均有发现。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现各种麦田圈2000多个,并被记录在案,遍及俄、巴西、美、英、加、澳、印度、日本和中国等近百个国家。科学家总结麦田圈的特征有:“寂静无声的形成,但速度很快,顶多不超过一分钟;无损伤的瞬间使植物倾倒;压倒植物的干茎;诱发植物水平长;调查困难;极其壮丽复杂多圆的组合;不受各种气候所影响;周围没有其他印记;不受地形限制遍及全世界杳无人烟处……”起初一度被好事者自称是自己所为的麦田圈,后来当他们面对一个个规模宏大,极其复杂、精美的图案时,已是哑口无言了,很多麦田圈占地面积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见。如果是人为,所需人力有的需要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干很长时间,而麦田圈从空中俯看,有的图案其复杂和精美程度,不是人多就能制成的。多位天体物理学家共同认为,它们绝不可能是人为的产物,而很有可能是由来自异域的文明所为,经测试,麦田圈正中央部位均有异状物质,有些具有微量放射线,磁能量亦很大。

据调查,新疆塞人石堆石圈墓式形状在全国很多地方均有发现,如甘肃秦魏家和大河庄齐家文化中有六处神秘石圈遗迹,还有陕西、四川、云南等地也有类似遗存。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南少数民族拜天祭天的宗教活动中,均有向天神敬献和占卜动物肩胛骨的现象,而在青河三道海子地区先后发现了三块分别带有人工钻孔和灼烧痕迹的动物肩胛骨。可以说石堆石圈墓应属于原始宗教性的建筑。在这里对于塞人对大自然的神奇所在不能理解,即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的墓葬表现出对神灵现象的崇拜和信仰,而这些现象主要来自于天上,由于石堆石圈墓的奇特,游牧人往往把它们说成是“魔圈”,认为谁要触动墓石,就会触犯神灵。遭到灾祸,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三道海子塞人石堆墓及其它同类墓葬和遗存,很有可能模仿或建立在不明飞行物落点和类似麦田圈图案或原址上的。原始先民认为这些图形是通灵通天的,把逝者埋在这样的图形中,不仅可以将灵魂带上天堂,亦能抵御某种侵犯,由此而对这些图形产生崇拜和信仰。因而塞人石堆墓也具有一种超现实的精神意义,它们具有沟通天、地、神、人的作用,被塞人视为相当神圣的宗教信仰的载体,世界许多原始民族和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均有十分浓厚的灵魂观念,与此相对应,古人把世界分成彼此间相关的界限较为模糊的不同层面,并认为人死后,灵魂便会去祖先居住的地方,而与祖先共聚的灵魂是永生不灭的,灵魂不灭观念及祖先崇拜信任的实际存在,必将导致对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即所为的祖先居住地的肯定与信任,古人自然要想法设法与之沟通,关于塞人石堆墓与世界之谜麦田圈之间存在外形轮廓的一致,恰巧也说明麦田圈现象至少在2500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发生和存在过,仅就这一点而方言,无疑已使此古老历史遗存具有了无可估量的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价值。

奇台县半截沟镇发现“响坡”:奇台县半截沟镇最近在政府所在地东南天山北坡3公里处发现一处“响坡”。“响坡”地处碱泉子泉首,沿着碱泉子溯源而上,泉首的西坡就是“响坡”的所在地。从坡底向上60米,在200平方米的范围内,一跺脚或用石块敲击坡面,就会听到“咚咚咚”的响声,在敏感地带声如鼓鸣,并能感到坡面强烈的震动。

“响坡”为什么会响?目前,还是个谜。有人把“响坡”与西汉疏勒城联系起来,认为“响坡”也许是疏勒城的兵器库,因为在“响坡”的南面有两条马路顺山而下,直通疏勒城,还有人猜测,“响坡”是一座古墓,坡顶的三块巨石呈一字形摆放。会否是古墓的标记?另外一种推测是:“响坡”下就是碱泉子的一个泉眼。由于泉水千百年冲蚀土层,致使坡下成空,所以发出响声。各种推测莫衷一是,最终的结论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考证。然而,“响坡”的发现无疑将会给江布拉克旅游风景区增添一道神奇的景观。

喀拉库勒湖变色之秘: 喀拉库勒湖与布伦库勒湖同处阿克陶县帕米尔高原上布伦口乡的慕士塔格、公格尔冰峰脚下,两者相距直线仅十来公里,然而,两湖的景色却大相径庭。

布伦库勒湖水草丰茂,水面有成千上万只水鸟、野鸭款款游弋,间或还可见对对天鹅在戏水,水下有成群的鱼儿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湖面波光潋滟,流光溢彩。而喀拉库勒湖除湖畔的牧草外,湖中却看不到任何生物,特别是其湖水一天之中会不停地变幻着各种颜色,令人迷茫。平时,湖水洁净碧清,洁如明镜。但当乌云满天,电闪雷鸣之时,湖水会神奇般地变成黑色,象灌进了铅一样,黑亮黑亮的,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水湖。每当清晨日出时,这浮光潋滟的湖水,又象舞台上的天幕一样,不断变幻着:时而湛蓝,时而淡黄,时而桔红,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

是什么原因使这两个高山湖泊的景观如此迥异呢?对喀拉库勒湖的变色,民间传说是湖中有水怪作祟,且这一传说已有一千多年,晋代高僧法显和北魏时期的高僧宋云称其为“毒龙池”,是谓湖中有毒龙作怪,唐代高僧玄奘取经从此路过时,称这里为有巨蛟出没的“大龙池”。喀拉库勒湖中的水怪和帕米尔高原上的雪人之谜一样,都给游人留下了难解之谜。来帕米尔探秘,探索变色湖之秘,给游人增添无尽的遐想与乐趣。 揭奥依塔克雪崩之谜奥依塔克风景区内的阿依拉尼什雪山,每年人夏,只要是烈日当空,每天中午都可见到蔚为壮观的雪崩景观,其声如雷贯耳,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像硝烟弥漫,有的如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变幻莫测。这种罕见的、天天在同一地方发生的自然景观,除了瑞士的一座雪山外,世界上尚无其他地方有发生。揭开奥依塔克雪崩之谜,不仅对于科学考察者、探险者,就是对普通游人,也同“百慕大三角”一样,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寻新疆古人类之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