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客家葬俗

已有 79 次阅读2009-7-28 02:10


                                 客  家  葬  俗
                                     梅显仁
 
             
    在客家人聚居地区的山腰或田野,常可以看到一些依地势斜坡建筑,向阳背风,前后合围,别具特色而又形状一律的坟墓。这些为地下先人长眠而设计得煞费苦心,颇为讲究的坟墓建有穹隆形坟室,碑前有摆放祭品的祭台和半园形墓塘,宛若一张安详稳当的硕大的安乐椅,又酷似按比例缩小了的客家民居围龙屋,显示出客家人重孝道、敬祖先、事死如事生的古老传统,以及对治丧安葬这人生最后一次礼仪的重视。
    客家人源于中原地区,南迁千百年来,其丧葬文化也和其它客家文化一样,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变化,但在某些方面还保存着相当浓郁的古代中原的特色和传统。繁文缛节弄得庄严肃穆,种种乖常之举做得慎重其事,十分周到。老人身体尚健,便要为自己准备死后的穿戴、卧具,亦即寿衣与寿材了,其礼仪的隆重不亚于庆贺寿诞。然后便是做寿坟,即选择风水宝地。所谓风水宝地,其要义有三:一是要有龙脉,即要坐落在山岭田野的脉络上;二是要有局,即四周要有山峰罗列环托;三是要有水,即地前有对逆的流水回环。
    客家人安葬逝者要分两次。第一次只是草草掩埋,既不起茔,也不竖墓碑,等过一段时间后,再隆重地改葬,这就是俗称的“二次拾骨葬”。二次拾骨葬由来于客家的不断迁徙。客家人在生活动乱中不愿舍弃祖宗灵骨,不论迁往何处,必用陶瓮装上祖先遗骨同行,待定居后再择地另行安葬,久之便形成二次葬俗。第二次安葬与第一次安葬一般时隔三五年或更长时间。是时须选择吉日,焚香祭祀后掘墓开棺,在雨伞的遮蔽下拣拾骸骨,一一用茶油拭擦干净,或用炭火烤干,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安葬在择好的墓穴中,立碑后,用砖块、三合土砌建一个永久性的坟墓。至此,死者方终于“入土为安”。此后逢祭日,遗属均携祭品祭奠,寄托哀思,悼念故人。客家人隆重的葬俗反映出其朴实、醇厚的民族风貌。对于形成风俗的客家先民来说,祖先是保佑氏族的神秘力量,其葬俗的目的不单纯为了悼念过去,更是寄托希望于未来,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后代生存发展、兴旺发达,为了教育子孙孝顺父母和老人,不忘祖先恩德。从本质上说,这是中华民族重视孝道、尊老扶幼的炎黄意识和儒家伦理思想的曲折表现。当然,客家葬俗中不乏迷信色彩。如今,在火葬潮流的冲击下,客家葬俗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在海外华埠和一些乡村,古老的风俗仍有深深的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