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清朝官衙的戒石铭

已有 133 次阅读2010-2-4 02:28 散文小品

                                       清朝官衙的戒石铭
             闻雪思
 
    戒石铭也叫戒石箴,是清朝时各州县衙门大堂前竖立的一座石碑。石碑北面刻有十六个大字:
 
        “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

    这石碑一般都立于官衙头门内甬道之上,正对大堂,州官县太爷坐堂时抬头皆可见到。
    戒石铭上的这四句话,源出五代后蜀君主孟昶的“令箴”。孟昶在“令箴”中告诫臣子和各级官员,你们的薪金和俸禄皆来自人民的血汗,不要以为手中有权,就可以横行暴虐,欺压百姓,苍天有眼,朝廷是不允许胡作非为的。孟昶这四句话,言简意赅,具有树廉儆贪,警戒官吏自我约束,奉公守法的作用。因此,受到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宋朝立国伊初,宋太宗赵匡义即援其作为官箴,颁行天下,督促官员恪守。及至南宋,宋高宗赵构更以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所书这十六个字“颁于州县”,令全国各地方州县衙门将其刻于石上,立于公案之侧,时刻提醒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故称为“戒石”。宋亡后,元朝沿以为制度,继续将此戒石立于各地方官衙的公案之侧,以示儆效尤。明朝建立后,将这十六个字放大刻于石碑上,移立于各州县官衙大门内甬道之上,官员们出、入、起、坐皆能触目可见 ,以利各地方官员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清朝各代沿用此制,一直到辛亥革命,在我国各地区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衙内都竖有这块戒石碑。
    从“令箴”到“戒石铭”到“戒石碑”,可见历朝历代统治者对端正官风、政风的重视,当然他们并不是在真正体恤人民疾苦,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维护其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 然而在戒石铭的日日警饬之下,耳濡目染,不少官员还是能做到严格自律,坚持操守的。有的还将戒石铭的立意和主旨撰成楹联,悬于衙署之内,自警自诫,自励自勉。如湖南某县衙曾有一楹联:

        “阳奉阴违,天有难遮之眼;
        民穷财尽,地无可剥之皮。”
    贵州某地也曾有一官署内悬有一楹联:

        “民不可欺,常愁自折儿孙福;
        官非易做,怕听人呼父母名。”

    但是,戒石铭不管如何赫然在目,发人警省,对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却是熟视无睹,并不妨碍他们见钱眼开,搜刮民财。因此,清朝末年,有人在这四句铭文的下面各添加上一句话,使其成为一首入木三分的讽刺民谣:

        “尔俸尔禄,只是不足;
        民膏民脂,越吃越肥。
        下民易虐,来者便着;
        上天难欺,他又怎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