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只有一种声音是危险的-钱学森逝世、周济去职以及网络暴民 (ZT)

已有 186 次阅读2009-11-10 16:02 黍离之悲

http://blog.sina.com.cn/gubeide

赵牧

我从网络上得知钱学森去世的消息,是在2009年10月31日的下午,大约四点多钟的光景。窗外下着雨。光线昏暗,苍黄的天底下,我远远地看到几个褐色的屋顶。一个老鹰般的建筑吊架,仿佛被凝滞的水汽粘住了翅膀。

钱老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他的人生的传奇,再度闪过我的脑际。我打开腾讯的纪念专栏,赫然入目的,是不同时期国家领导人看望钱学森的照片。他们在他面前都很谦恭,尤其是新近几年,他们都弯腰站在他的床前,笑容也都非常生动。

这些都足以保证钱老死后倍极哀荣。高规格的葬礼安排,密集爆炸的悼念文章,这都不成问题。一切都会按部就班地展开。当然,这些都是对他的一生的贡献做出肯定的方式,尽管是格式化的,基本都是规定的套路,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必须的。

毫无疑问,钱老会进入民族的先贤的行列。这些都不需要我这一个无名小辈关心了,虽然我的深深的敬意,是由来已久而且汹涌澎湃的。在这深秋的落雨的黄昏,我所能做的,便是浏览着网络上的纪念文字。也就是这些纪念文字的跟帖评论,让我蓦然产生了“公道自在人心”的感慨。

我一页页地翻看那些跟帖。都是“致敬”、“悼念”和“安息”的话。我很执着,但却没有找到一句怪话。这应该是很正常的。钱老在我们整个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一向是高山仰止的,所以在纪念文字的跟帖中看到真诚的送行的话不断重复应该欣慰才是。

我之所以执着地要找那些含 沙射影的风凉话,无非是想验证一个流行的对网络民意的负面评价:中国的网民素质太低,没有理性,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搞怪,都会起哄,都会说三道四,都 会疑神疑鬼。甚至有人将此归结为“文革遗风”,感兴趣的只是破坏而全没有正面的建设的精神,以致别有用心地送上“网络暴民”的称号。此外,还有人故作高深 地提出,当前我们国人的文化认同已经四分五裂,我们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沼,在这个社会上,已经没有大家公认的正面价值了。

然而,从有关钱老去世的新 闻及其跟帖中,我发现事实根本不是如此。公道自在人心。即使在匿名的网络中,我们都是明辨是非的,都是爱憎分明的,我们并非都是一心一意搅局的。对于钱学 深这般曾经对民族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我们有着不由分说的敬仰,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没有溃散如岸边的流沙。甚至就在前几天荆州 几个大学生为救人而牺牲的新闻,牵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几百页的跟帖评论基本上都是“一路走好”的祝福,不也同样是对所谓的“起哄主义”和“虚无主义”等指 责的有力反驳吗?

的确,在很多新闻中,如官 员的任免,政策的出台,各类数据的公布以及大小领导的讲话等,十有八九的跟帖,会是连篇累牍的怀疑、牢骚、讽刺和含沙射影的声音。记得前不久我曾经供职的 一所学校的校长被拘捕了,在网络的一个话吧里,竟然有四万多的帖子,有拍手称快的,有作诗挖苦的,有揭露黑幕的,有期待进一步追查的。而就在钱学森去世的 同一天,教育部部长周济被免职,虽然全国人大并没有披露其中的任何细节,网上的跟帖,就已经对此猜疑和批评不断了。就因为对这一类的网络闲话的忌惮,有些 网站干脆关闭了某些敏感新闻的评论功能。

所以,对比网民们对待钱学 森去世的关注和评论,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在网络的世界中总是充满怀疑、批判、讽刺、挖苦、否定甚至玩世不恭的精神的。我们为什*么不 相信那些官样文章,那些外交辞令,那些统计数字,那些反腐口号而变得疑虑重重,宁愿在蜚短流长中,在捕风捉影中,在指桑骂槐中,在匿名的声讨和无节制的酷 评中,显摆自己的见识,证明自己的清高,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标榜自己的另类,却何以在钱学森这样有资格进入民族文化先贤祠的人的离去表达了虔诚的追思和 缅怀呢?

其实,我们并不都是解构文 化的急先锋,我们的内心都有一杆秤,并非总是以阴谋论的眼光评判社会与人生。而且,尽管有太多的欺瞒、虚假和龌龊,我们并没有丢掉基本的共识,真,善, 美,依然是我们心中不灭的信念,那些所谓的道德沦丧观,不过是以己度人想当然罢了,那些所谓网络暴民的赐予,不过是掩饰自我的虚晃一枪罢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