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对于恢复繁体字的讨论

已有 181 次阅读2009-12-11 00:19

2009年6月29日

注:本文关于最近很多人提倡恢复繁体字的思考。

背景

     1.2008年,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2. 2009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在两会上提交<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

    3,马英九2009年6月9日在接见侨界代表时指出,台湾使用“正体字”(“繁体字”),但大陆则使用简体字,他建议可采用“识正(繁)书简”方式,希望两岸未来在这方面也能达成协议。


现代汉语是一门年轻的语言。它的产生是从书言同文开始的。它的产生只有大约一百多年的历史。

     现代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无法读懂文言文写的书,这其中甚至包括 许多20世纪初写的书。而西方国家的现代语言的历史远远久于现代汉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300年前的法语和当代的法语区别甚微。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文言 文)的关系就如同当代罗曼族系语言(法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罗马尼亚语)和拉丁语的关系。能够认为罗曼族系语言有两千年的历史吗?当然不能。所以,现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没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从口语中演变过来的。当然,它以古代汉语为基础,但不能认为现代汉语就是从古汉语的简单继承,它 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的文字系统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现代汉语的书写系统形成之前,各地的方言处于竞争关系。只有北京方言成功地形成了自己 的文字系统。这其中,作家的地位功不可没(写就西游记,红楼梦的作家是为先驱)。在二十世纪初期,现代汉语迎来了她的大发展时期,我们现在写的说的汉语就 是那时候成型的(从语法和词语)。日语对于现代汉语的成形,特别是在词汇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现代汉语外,其他语言(如广东话,上海话,闽南 话,客家话等)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系统,尽管曾经有过这方面尝试。
  语言的书写系统既然成型,剩下的就是如何转写,也就是用何种文字转写。这个 问题在上个世纪根本不会提出,当然使用汉字,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繁体汉字。今天,台湾香港和澳门继续用这种繁体字,而大陆使用了简化了的汉字,也就是简 体字。其中,澳门和香港口语上使用广东话,而书面上使用繁体字书写的汉语。这意味着这两个地区的居民使用两种语言。这表明了现代汉语的成功和广东话没有形 成自己书面语的事实。讨论这两个地区使用繁体字或简体字毫无意义。因为它们不是汉语通行的地区。同理,对于新加坡如此,更何况该地区的第一官方语言为英 语。
 只有台湾和大陆具有可比性。尽管在台湾,汉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其他语言特别是台语(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地位获得了官方的承认及民众的支持。
 使用繁体字或是简体字的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加以分析。但最重要的是其科学性和文化性。
  从科学性来分析,简体字是不是有助于提高识字率?这个没有疑问。同样的口语,用不同的文字转写,当然是笔画少的字容易识认和书写。比如转写“汉字”这个 词,用简体字的出错几率远远小于繁体字。上个世纪中叶前中国的识字率之低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字体的繁琐造成的,而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书言不同,也就是说书面 语和口语截然不同,需要单独学习书写。如同说法语但用拉丁文书写。另外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需要单独学习也是识字的严重阻碍。是不是就因此废除汉字?如果 不是,繁体字是不是要简化?这是两个最根本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即能否废除汉字,在中国,汉字的起源国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这主要是出于传统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从语言学上讲完全不可能,日本,韩国和越南成功的用自创的文字代替了 汉字,所以很早就从里中国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中分离出去。既然不能废除汉字,简化汉字是否可行?从技术上讲没有问题,历史已经做了证明。虽然简化字体不能解决汉语同音字多问题,但还是带来了书 写上的便利。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使用简化字是不是割断了中华文化?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问中华文化从语言的角度讲有无继承性?前面已经说过,上个世纪初,汉语经过了 重生。古汉语成了如拉丁语的死语言。这与字体毫无关系。写繁体字的人同样多数看不懂古书,所以不能说繁体字就是继承传统。一个现代中国人无法看懂古书,这的确含遗憾。这意味着中华文化随着语言的变化已经造成 了无可挽救的断代。但这不是悲剧,而是中华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的必要的重生,也是庶民文化的胜利,正如同法语取代了拉丁语。归根结底,大陆的汉语和台湾的汉语是同一种语言,只是转写 符号不同而已。所以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并强调其正统地位毫无意义。


  为什*么马英九建议大陆“识正书简” ?

    应当明确的是,他提出这个看法是对于大陆而不是对于台湾,也就是说他主张大陆书面印刷体应当恢复繁体,而书写自便)。他的提议恐怕只有从文化和 政治的角度上来回答。除了正统性之争外,还要看什*么是台湾文化。最简单的理解是台湾文化是其他地区的中国文化和闽文化交融的结果。这种现象在中国大陆在现 代是不存在的。对于这个汉语化迟于大陆的并追求独立的地区,如何获取文化正当性?自认为代表了中华文化正统是一个理由,同样,发展本土的语言“台语”也是 一个重要步骤(台湾人以说台语为骄傲,而大陆说闽南话的人认为自己的母语是土语。这就是重要区别)。

      书写同文是现代汉语的基础,如果采用马英九提出的“识正书 简”,也就是说采用两套转写方法,不但会造成混乱还无谓地增加了语言学习负担。为了所谓的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而恢复繁体字也是没有意义的。虽然大陆的汉语和台湾汉语本质是同一种语言,但他们是独立发展的,如同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所以除了文字系统外,两者从用词 造句上有显著区别。大陆汉语和台湾汉语哪一个是主流呢?作为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可能不容易分辨出来,所以需要设想一个打算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他需要在大陆 汉语和台湾汉语之间做出选择。由于在学习大陆汉语的外国人较多,所以大陆汉语占主流地位。这意味着他们将学习简体字和大陆汉语的语法和词汇。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大陆人认为繁体字的确代表了中华文明是不是有点妄自菲薄了呢?
    很多人把对于共产党的不满和推行简化字联系在一起。这有些牵强附会。辩驳这种看法的理由很多:第一,汉字简化的提倡远早于1949年。第二:试问即时当年 共产党不推行简化字,它的政策会有所改变吗?中国的历史会有所不同吗?回答一般是否定的。换一种角度,推行简化字是共产党的政策的恶果吗?如果汉语在上个 世纪初没有发生巨变,我们的回答可能是肯定的。但由于文言文变成了死语言,及时掌握繁体字对于看懂古书也无济于事,更何况降低当时极高的文盲率是当时政府 的首要之务。所以简体字的推广不能说是政策的失误,而是理性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保留繁体字一定阻碍识字率的提高。采用简体字是当时一个政策选择, 没有其他更多的政治含义。


    繁简之争本质上是文化和语言的问题, 而不是政治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被政治化。
    繁简之争不单单是字体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了语言作为文化及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
    只是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年轻人才能够普遍说流利的汉语(普通话),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福建,上海,温州等现代汉语不占主流的地区。这说明中国的语言正在 统一。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各地方言(在北方地区)及语言(在南方地区)的衰退。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在一些当地的语言不是汉语的地区(如 上海,温州),保护方言(及当地语言)的倡议会有相当多的支持者。
   这种始于上个世纪初,而实现于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的语言统一由于交流增多,现代通讯手段和传媒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政策得以实现。但这种现代汉语在中国的推广远 没有完成,它只能随着世代的交替而逐渐完成。这个统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这种语言的统一中华民族才得以真正的形成。推广现代汉语依然 是中国的主要问题,而繁简之争,也就是用何种字体转写汉语只是次要问题。把握这个问题的原则是使书写系统,简单(容易识记),有效(容易书写),不轻易变 动。而主张恢复繁体字的理由,诸如:保存传统文化,字体美观,有利两岸交流,反对共产党的政策等都是不能成为改变字体的理由。支持恢复繁体字或是“识正书 简”的人忘记了一点:语言的书写远不仅仅是字体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语法及词汇问题。现状是台湾汉语和大陆汉语的语法词汇经过60年的独自发展,已有相当区 别。应当以哪种用法为准呢?最好的解决方法似乎是任其各自发展,但促进交流。
 

     有一点要清楚,什*么是现代汉语?

     以简体字转写的当代普通话是现代汉语。它既不同于民国时期的汉语(原始现代汉语)也不同于台湾汉语(现代汉语的旁支)。至于通常所认为的所谓的“方言”如上海话,广东话,福建各方言,温州话其实是和现代汉语并列的停留在没有文字阶段的语言。中国的共同语言是现代汉语,这种语言正在被越来越多 的中国人所学习和接受,但远远没有被所有中国人掌握。所谓的中华民族(而不是居住在中国地区的居民)在其大部分成员接受共同语言的情况下不存在。在没有共 同语言的情况下何来民族意识?这里所说的民族不同于生物学的民族,而是指与国家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共同意识的成员。

参考资源

    - 闽南话消失了,泉州还是泉州吗——泉州闽南传统文化沉沦之最大殇痛

             (泉州地区闽南话萎缩的趋势,很多老人不会说普通话)

     -上海话, 广东话  闾丘露薇(上海人;香港凤凰卫视记者) 的观察 

     - "天涯"网站上的讨论 关于上海话没落趋势的讨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