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熊孩子

已有 130 次阅读2014-2-14 13:16 小小喵记事薄

最近看了卢正雨拍的《大侠卢小鱼:春节过年之熊孩子》,是个搞笑的小片子。算不上什么讽喻之作,片子颇有点周星驰无厘头的风格,都是将现实中一些现象用搞笑或者自嘲的方式在电影中表现出来,但是不会像主旋律片子那样定要赞扬什么,贬斥什么。观者各有自己的心动之处,但极有可能彼此相差十万八千里。

  生于八十年代的我,前十多年在某党的关怀下,一向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以爱漂亮为耻,以勤俭节约为荣,所以我的前十多年是标准的好孩子,最近十来年由于来到了“腐败的资本主义社会”,且离开了亲爱的老娘的目及范围,性格中的“恶劣”成份此起彼伏。若是现在的我穿越时光回到十五年前,我大概就是那个时代的熊孩子,活该被一掌拍死。比如,我不认为将来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老师,作家……,比如我认为小孩子一定要穿得美美的,而不要缝缝补补又三年(当然这条要量力而行),再比如串门子的时候如果有人敢叫我背个诗,唱个歌,弹个琴,我一定先把他家用来装门面的烫金粗体国学大全翻出来,问问他知道崖山之役不。

  其实,时代总是前进的,我小时候就已经不再有“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的教条了,但取而代之的升级版“出将入相”,那就是读书就是为了鱼跃龙门,要不然当大官有权,要不然赚大钱有势。面对这种想法,我总是不寒而栗。当有人眼里闪烁着对于权势金钱的渴望时候,我总是不由自由的想起绝代双骄里江别鹤为了武功吃掉江玉郎时候的模样。这种疯狂的渴望如黑洞一般慢慢侵蚀掉人心中的原则或者说悲悯。我以为人之所以美好,正是有推己及人的悲悯之心。

  对自己的悲悯其实更重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所以才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朴素觉悟,珍惜自己的心灵,所以才有宽容,同情,怜爱种种情绪。为什么很多电视电影都有分级制度,正是因为孩子的心灵还是在塑造的过程中,如果过早的接触血腥暴力等意识,他会习惯成自然,逐渐变得漠视生命,漠视别人的,也漠视自己的。很多小孩子会用一种难以理解的暴力行为去对待亲人,可能是冷漠的对待父母的关心,也有可能是在受挫时候暴力地伤害自己或者他人。其父母可能觉得孩子的暴力倾向来得莫名其妙,但这源头往往在于孩子幼年时候观察到父母对于一只昆虫,一只买来的兔子死掉之后冷漠的反应。他们幼小的心灵如果反复接受到这样的信号,成为“熊孩子”指日可待。毁坏人家的东西可能还算是段数低,我曾听闻有个小学生把一个孕妇从公车上推了下去。我以为这样的行为就是父母对于幼儿心灵的伤害的结果。

  至于成年人,是往事不可追了,只好从今而后自己慢慢修炼了。大约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足够成熟,所以甚少有人会自我珍惜,甚至在自我放纵和自我约束之间压抑得越久,最后变成了全线崩溃地失控。其实自我珍惜对于成年人来说好似是个伪命题,因为他已经无法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珍惜,真正的心之所安处。

  回到这个“心”的命题上,明大儒王阳明论究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当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善恶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化,而是基于某种参照某个体系而来的价值判断,但王阳明说的心本无善恶,意驱动心去行事却深得我心。人生之初,便和动物的幼崽没什么区别,行事只从本能。幼儿或者可以称之为人类的幼崽。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