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毛主席赋诗评林彪之死(转自铁血)

已有 172 次阅读2009-3-16 16:46 史海钩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首诗是林彪死后,毛主席写的,大概意思是说(准还是不准,大家拍砖):群山万壑,象起伏的波涛奔腾而赴荆门(群山万壑也向林彪元帅朝拜吗?此荆门应取为荆楚,代表湖北,即林彪的家乡?)林彪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吧?可是作为闻名天下的林彪却已经不在了,另人感叹。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大漠,黄昏,孤坟,这些都让人觉得凄凉,作为名动天下的大元帅,最后竟是这样的凄凉。

 

林彪刚刚遇难,按当时的情况,别人只能给他按上自绝于人民,可是毛主席却写了这首诗,又不表态。最后还是周恩来总理顾全大局,出来替毛主席表态,说,主席这首诗是写叛徒的下场的。

 

无论如何,林彪元帅之死,对毛主席的触动是很大的。

 

毛主席对部下写诗纪念就2次,一次是罗荣桓元帅(林彪的搭档),一次就是林彪元帅。

 

毛主席在罗荣桓逝世后写的诗句里有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问可问谁。可是他对林彪在书房里写诗纪念,无法公开。我想如果林彪是正常死亡的话,毛主席应该用比罗荣桓更高的评价的诗给林彪吧,更用不着在书房里偷偷的怀念。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写昭君之美,在于既有沉鱼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则是对命运的无奈的怨艾——锁在深宫人不识;向往像寻常女子那样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远嫁异邦;思念故土却欲归不能……。当你来到昭君台前凭吊时,便会被这千头万绪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围,满心凄楚抑郁难平。

 

这首诗毛主席只改了两个字,可是公认毛主席改过的比原来有气魄。可是毛主席对后面几句没做修改,而是舍弃,莫非毛主席欲言又止?

 

有人说毛主席的这首诗的确是改了杜甫的,这首诗可能是毛主席花费时间最少的,可是并不影响诗的意义。所以说毛主席改后的这首诗是中国最有气势的诗句之一。

 

林彪的威信有多高?

 

黄克城是第一个建议老毛要抢占东北的高级将领,并且一开始就建议毛主席派有威望的军事领导人去东北。而陈毅自告奋勇要到东北去,中央却不批准。要知道可是去了20多位大人物啊。陈毅还有一次自报奋勇去朝鲜,好像也没有批准的样子。中央派了林彪去了。林彪在东北确实是有威望的领导人。

 

黄大将在东北见到林彪后,立即就把自己带来的3万多部队交给林彪指挥,与他在苏北对陈毅的态度相去甚远。对黄克城这样上过井冈山的老革命,林彪早就建立起了威望,这是整个红军时期形成的。但对东北的广大战士和干部,他们对林彪的了解却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林彪后来之所以有威望,之所以能建立执行林总的命令就是胜利,虽然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林总的神话却一直在延续。

 

林总指到哪里打到哪里,林总说三天以内消灭敌人,敌人准活不了四天的威信,不是因为搞个人崇拜,而是一个个胜仗打出来的。大家唱林总的命令往下传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正如四野老将军所说:林总非凡的天才,渊博的学识,以及他的谦虚、平易、简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和巨海般的胸怀,使得林总在部队中、在东北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全军上下,无论干部、战士都愿意见到他,都愿意接近他。我们纵队干部,常常争着到总部去开会,都愿见到林总。林总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使自己学到许多新的宝贵的东西,去总部开会去见林总就是取经”“取宝。林总不仅是我们一贯正确的英明的领导者,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这就是林彪威信的来源。

 

再看林彪在整个领导集体中的威信,林彪在七大的中央委员选举中得票为第7位,差一票就是全票了,是所有将领中的得票最高的军事将领,看来他的威信并不仅限于某个他领导的地区或单位,在整个共产党中林彪的威信都是很高的。在后来的八大上的选票也是高高在前。后来林彪被选为接班人,因为治国者需要权威。

 

林彪的威信真的不高?

 

但是林彪周围的人却说林没有权威。因为人们一谈起权威,往往反应出是这样几个词:办事雷力风行,行之有效,说一不二,部下俯首帖耳,无条件顺服。林彪似乎与这些词靠不上边。如1938年林彪负伤,在无知觉的情况下,大衣被部下顺手牵羊拿走,试想换成聂荣臻,可敢?事后林也没追究。1945年林彪被派往东北主持工作,在前线指挥,东北局没打招呼就把他在哈尔滨的房子收回做了幼儿园,根本不把这个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放在眼里。

 

林彪生活俭朴,不讲吃不讲穿,不好女色,吃喝方面,林彪和彭总有一比较。林彪讲究俭朴节约,做了好吃的,101一般是不吃,开始哼唧一句不要这样嘛,如果还做,哼唧也懒得哼唧了,依然是不吃。然后厨师(或者关心领导的其他部下)也就不做了。彭总也讲究节约,部下弄点特殊吃喝,生气,大骂,不吃,还弄到大会小会上展览。如果有威信的话,部下一定会效仿,林彪看到部下有违反规定者也会斥责,可实际情况是,警卫员都比他吃得好,一个铁路公安局处长都敢把他的秘书调走,其它一些人大吃大喝就更不要说了。林彪对此视而不见,不斥责不追究,独善其身。部下也不怕他。就在他眼皮底下吃吃喝喝。可见彭总的权威高于林彪。这还不算,林有失眠的毛病,他手下的一帮人竟在他隔壁一夜一夜的吵闹,至使叶群不得不出面劝说秘书们下次玩小点声。换一个角度,即使是个邻居,早就不能忍受,半夜起来砸隔壁门去了,偏偏林彪能忍的下去。林彪的威信从何谈起。

 

据说在五十年代,林彪一度住在钓鱼台,许多老总也住在那里,用服务人员的话说,当时林彪党内没什么职务,地位不高,不爱与人交往,所以我们也没太把他放在心上,不象朱老总,爱与人聊天,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说出来马上就解决了,林彪不喜欢说话,我们也没主动问。即使当了副统帅后,有的秘书也敢当面顶撞他。从上可以看出林彪并没有什么权威,老毛让这样的人做接班人,是选错了,他并不适合这样的角色,没人怕。

 

不光没有权威,而且不会处理人情事事。举例来讲,一般来说,同僚和部下很少因琐事去找林彪,找了,林彪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林彪任红28团团长时的政委熊寿祺找到武汉,请林彪帮助安排工作,林彪去问萧克怎么办,萧克顺手就给了熊一个小官。可笑的是,晚年时,林彪却对儿女大谈如何如何人情世故,要求他们对单位领导要拍马……林彪贵为副统帅,却不知道人家都得拍他(以及儿女)。林在文革时候专门派人去回收歌颂他的语录本和大字报。

 

林彪的一生是个历史的误会,他的威信是与地位不相当的。这么大的国家需要一个强硬的领导者,即使真有一天接了班,他的话也没人听,或被人驾空,指导思想与实际行动脱节,光凭这一点就比毛主席差远矣,毛主席说自己的影响只限于中南海,林的影响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