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 李云龙
  • 李云龙
    作品 196收听 0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已有 105 次阅读2010-1-2 07: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f8f480100fihl.html

案例分析及答题思路
  1.抵制听课说明了什*么 李校长采取“抽查听课”来检查教学的做法受到教师的抵制,管理方法的行不通反映出管理措施的的心理依据有误。“随时听课”“事先一律不打招呼”“不要走漏 风声”等做法都反映出校长对教师的基本估计,即教师的工作都是被迫的,教师对学校组织目标是不认同的,因此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一定会“偷懒”,在领导面前 的表现经常是“假”的等。显然李校长奉行的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这些不尊重人的做法当然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抵触,这说明经济人的假设不符合教师的实际情 况,因此要制定出有效的教师管理措施,李校长还应从改变对教师的“人性假设”开始。
  2.规章制度是严点好还是宽点好(1)制定学校各项制度要符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在学校一般分为两个系统,即教学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2)制定针对教师的制度要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化,倡导人性化管理,给与教师充分的尊重。(3)慎用经济人人性假设。
  3.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1)用人的基本原则是“因事择人”,教学处主任与教师的岗位要求不同。(2)根据“用人之长”的原则,小张教学能力强,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却不是一位称职的管理人员。(3)用人不当既贻误了工作,又使小张无所作为,造成的是“两败具伤”的结果。
  4.实习小组组长应由谁来当?本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1)从个性理论的角度分析,冯老师教学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王校长应给予充分的信任, 对冯老师流露出的一些傲气,给予适当引导。(2)依据教师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冯老师这样高水平的教师属专家型的教师,应采取支持的工作方式,给予他更 多的工作自主性。
  5.教学主任与教务主任(1)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明确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只有当这个人的能力与他的工作环境及要求相匹配时,才会在管理活动中 取得高的效率,同时也会使个人具有较高的成就感。(2)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人的优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3)案例 中的姚校长将赵老师调离教学岗位,提任他作了总务主任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使总务主任的岗位更适合赵老师。
  6.这位班主任应如何评价呢?
  小王老师可以继续担任班主任,因为她具备适合做好这项工作的个性品质,如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学生关系好,有适当的管理方法;教学能力强。但是继 续担任班主任的前提是:(1)必须改正迟到的缺点,迟到对任何一个教师都是不允许的。(2)着妆和打扮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高贵、典雅”可以,“入 时”和“脱俗”如果意味“时髦”或“另类”则不允许。教师是学生的成人楷模,“做人”的榜样。教师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重大的,但是, 一般说来,学生是认识不到的。
  7.姜村的秘密 (1)这是一个典型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事例。(2)学生相信老师的预言,对自己充满信心,向着教师的预言的“未来”努力。(3)学生努力的结果必然是取得好的成绩,好成绩反过来又证实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对教师的预言更坚信,更加努力。
  8.一位男老师拒绝领奖说明了什*么? 这位教师拒绝领奖是因为看到工作并不出色,付出努力和做出的贡献比自己少得多的张某也得到和自己一样的先进称号和奖金,而感到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感来自他 自己的所得和贡献的比率与张某的所得和贡献的比率的不等。其实,他最真实的想法是,根本不该将张某评为先进工作者,也不该发给他这份奖金。然而,对评奖他 没有任何干预的能力,张某已经被评上的事实改变不了。这时他能做的就是拒绝领奖,以示对不公平的抗议。对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他采取退出的态度,不与张某为 伍,以恢复心理平衡。
  9.全勤奖(1)采取“全勤奖”激励方式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因此是不成功的。(2)对教师进行奖励是可以的,但应与教师工作本身相联系,如教学效果、责任心等。
  10.业务档案(1) 建立业务档案,说明校长重视教师的工作成就,以教师的工作实效对教师进行评价。(2) 建立业务档案,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工作本身,增加责任感。(3)以激励理论为分析依据。
  11.教案风波(1)依据教师生命周期理论,教师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2)对待年青教师应有一定的要求和具体指导,对老教师则应采取更多的自主、和支持的管理方式。(3)本案例中对所有的教师一律采取检查教案的方法是不恰当的。
  12.总务主任的“苦经” 这是一则关于组织冲突的案例。学校各成员、各群体的需要、动机、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每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与对组织的期望不可能相同,每个人的性格也有 差别,所以学校组织中的冲突是常见的,不可避免的。在总务主任老陈的“苦经”里,有部门之间的目标对立:教师期望总务处更多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希望买这买 那。而总务处由于经费有限,较多地考虑节约开支,满足不了教师的需要。有的部门和教研组为划分经费而闹矛盾,化学组要求经费包干。有的人因需要相同而发生 冲突。团委书记小李的宿舍还在占用就有“两家人”争着要。保管员年老体弱,干不了份内的工作,而富裕的人员又担不起这份工作,如此等等。对这些蕴涵的冲 突,领导需要认真解决。
  13 。我的苦恼 (1) 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即反思与更新,同时需要环境的支持。(2)案例中的环境影响了教师的成长,不仅压制了具有创新精神的苏云老师,而且对案例中的“我”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14.关系密切的一小伙 (1)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2)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 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集团”帽子; 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15.他为什*么不走了? (1)案例中的小A老师热爱教师职业、勤勤恳恳的工作,但他的工作并没用得到原校长的尊重和肯定,致使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解决不了。使小A寒心,因此要 求调走。(2)小A是一个高级需要占优势的人,B校长给予小A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肯定,在工作中为教师尽可能提供服务,方便教师教学,促进了教师工作,使教 师具有充分的成就感,因此小A老师不走了。
  16.两种不同风格的会议 (1)A学校:张校长是采取任务型的领导方式;B学校:王校长是采取以人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2)从本案例来看A与B两校的校长在召开会议过 程中有以下几点不同:对成员的态度及与成员相处的关系不同;决策与采取决定的方式不同;会议召开的方式及时间要求也不相同。(3)B校王校长的领导行为方 式要优于A校张校长。(4)学校是非生产部门、人际取向的领导应优于生产(或任务)取向的领导。
  17. 校长应该比教师做得更好 (1)本案例中的校长以“校长应比教师做的更好”的标准要求自己,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2)校长的非权利影响力对每一位教师产生着积极的影响。(3)在管理风格上校长是民主式的,关心教师、学生的成长,满足他们的需要,建立了非常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18.安校长 (1)简要说明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风格的表现。(2)本案例中的安校长属民主型领导作风。(3)安校长能够看到几位副校长的优势、特点,采取的是支持型和集体讨论决策的民主式。
  19.1+1>2的协同效应 (1)学校是一个整体,学校中存在不同的群体,有教师群体、领导班子和学生群体,领导班子的团结在学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在群体环境下,1+1决不 会等于2,要么大于2、要么小于2,连校长深明此理,创造了健康向上的学校环境,注意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产生了1+1大于2的协同效应。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1)说明本案例校长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新校长管理近于科层化,对管理教师不适当。教师的劳动主要是智力劳动,主观状态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硬性外部 控制,对工作的结果的简单量化和形式主义的要求都不利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2)说明学校组织的特点:教师工作的松散化和弹性化;管理结构的紧密化;整体 组织的人性化;信息的开放化和组织的学习化。(3)提出自己对教师管理的建议。本案例中的校长对教师管理的规律缺乏了解,对教师应实行人性化管理,并要有 一定的弹性和松散性。
  21.温州某民办学校的管理体系这是典型的科层制管理体系。机构臃肿、层级多而鲜明、规章制度冗杂。
  这样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设计势必给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诸多障碍,例如,学校内部信息沟通慢而复杂,学校组织应变能力不强;教科室和小学部、初中部、 高中部的平级设置容易出现工作多头指挥状况;学校组织束缚教师工作手脚、压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适应学校组织扁平化的发展趋势。改进建议:建立 扁平式学校组织(含义、要求、优势)。
  22.某校的明文规定
  这种处理学校组织冲突的态度值得商榷。任何组织的冲突都有两重性,即破坏性和建设性。一方面冲突会潜在地给学校组织带来内耗,但同时冲突也反映不同的 声音和视角,可以反映事物的全貌,为学校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冲突可以提醒学校管理者寻找冲突的根源,发现组织的弊端,这样也可以提高学校的效能, 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
  对学校冲突的管理不应该固守“有错必罚”的强硬处理方式,不应该一味回避冲突。否则容易使学校变成封闭、专制的系统。
  该校明文规定“不准吵架斗殴”,就是在“学校冲突只有破坏性” 的前设下、一味回避冲突。这种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容易导致学校冲突长期积压,反而提高了学校冲突潜在的破坏性。学校管理者应该把学校冲突看成一个积极的待解决的问题,善于发现组织冲突,采取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从而对学校冲突进行有效管理。
  23.北京十一学校案例
  学校组织的变革有四种:以人为中心的变革、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以适应和改造环境为中心的变革。
  十一学校变革是以适应和改造环境为中心的变革。十一学校的改革实践就是从争取更多办学自主权思路出发,首先以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国有民办办学体制。
  十一学校正是抓住机遇实行了变革,才带来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