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中国人离不开老子和孔子

已有 168 次阅读2012-5-10 08:08 中国人, 老子, 孔子, 道德, 社会

老子和孔子的大名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但真正读过《论语》和《道德经》(Diabetes Diet)的可能还为数不是太多,若是让讲出这方面的道理来,千篇一律的几句话:老子无为、消极、辩证;孔子仁义礼智信,然后就是办私学、编史书、促和谐、求稳,最后肯定就是一系列的“伟大”。简言之,一提“仁”就是孔子,一说“无为”便是老子。 TCM

   

  那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呢?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中国人就离不开孔子和老子,只是有些人意识不到罢了。从理论上讲,这两家好像是反着的,孔子(anti fatigue)是激励,老子是超脱,孔子就是孔子,老子就是老子,二者泾渭分明。但如果落实到个人身上,这样说恐怕就不行。因为你没办法说某一个人,一生的为人处世就是儒家或者是道家。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在老子和孔子之间徘徊,都是在“争”与“不争”的矛盾中度过,都有“看开”又“看不开”的纠结。 

   

  有一句话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说——“争什么,有什么好争的。”这本来就是平平常常一句话,如果大家都说,里面肯定就有名堂:首先,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竞争压力和恐慌,尤其是怕别人和自己争;其次,这里面大概还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为自己的争放烟幕;二是想和别人争,但又怕争不过;三是真的不争,对自己没信心;四是实力超强,完全处于松弛状态,是属于“与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那种人;最要命的是第五种的人:特别想争又争不过,就可能用别的,也许是“另类”手段去争。 TCM shop

   

  这样看来争与不争都不好受。争,是跟别人较劲,就会产生矛盾,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复杂,让人感到心焦和累;如果不争,那就会和自己较劲,会觉得憋屈,因为你不争也没人领情。 heart sounds

   

  还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味地争,一味地做儒家,功名利禄都得到了,但却弄了一身的伤痕,健康、时间、亲情是永远不能挽回的代价……你得相信老子“相对”的观点:得到和付出永远是平衡的,得到越多成本越高代价也就越大。 Anti cancer

   

  人这一生真正看开的极少。不说别人,孔子自己就是。孔子真累,半生奔波只为一个周礼,徒有虚名不说,还招人厌烦,用他自己话说,只落了个“丧家之犬”。他告诉别人“家”的重要,但他却没经营好自己的家,等他周游列国返回时,家也基本不在了,妻子死了,不久唯一的儿子也死了,真正是“家败人亡”。即便这样孔子依然不改初衷,坚持周礼,希望维护正统,于是将一部警示“乱臣贼子”的《春秋》留给了后人。 Arthritis

   

  古代看开的也有。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十三年间曾五次出仕做官。后来觉得累了,就辞官而去。在山泉瀑布间搭盖几间草舍,平时读书写字,闲暇时与好友慧远谈佛论道;没有作息时间,听不到喧嚣吵闹;庐山的风声、流水声、松涛声,这是真正的天籁。人如果真能融入这种意境,哪还有什么恩怨荣辱? 

   

  问题是现在上哪去找这样一块去处?又如何去追寻那样的一种恬淡的心情?我们还真得学学古人,不是硬性模仿,而是“古为今用”。比如就学陶渊明,该打拼时就打拼,入乡随俗,求功名,奔仕途,成家立业;拼了一阵子,累了,心里憋屈了,感觉迷茫了,就找个节假日,约几个哥们儿,开着车找一个僻静处,最好是依山傍海的地方呆上几天,桃花源肯定没有,但有山有水的清静地还是不难找寻。等夜晚来临,借着朦胧的月光,几个人坐在礁石上,撕下平日的伪装,撤掉心中的堤防,将怨恨委屈全部倾倒出来,甭管是谁,只要惹着你的就骂他个狗血喷头;平常斯文儒雅从不大声说话的,这回就可着嗓子说一些天老大你老二的狂话。说够了,嚷够了,等慢慢平静下来,你会感觉到你的声音与大海波涛撞击礁石发出的轰鸣相比,是那么微弱渺小,你的那点破烂事在天地宇宙之间又显得那么滑稽可笑。

引自 《渤海早报》

 

返回顶部